今年以来,该大队依托一林一警+N共开展巡山巡护42次,及时扑灭隐患火灾2起,有效制止砍伐林木行为1起,缴获捕兽夹16个、捕鸟网3张。
办起了农民春节晚会、草根音乐汇、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蔡尊彬(左二)和村干部走访企业 蔡晓卿 摄乡村发展壮大产业是关键
2021年,他主动申请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希望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我们村种花生的经验比较多,还辐射带动隔壁村也一起种花生。采访当天,凌球生来到村里白衣花生种植大户黄应祥家中,了解其近期种植过程中是否遇到问题。此外还新建了家禽圈养舍、柴火屋、垃圾站等等。据了解,自凌球生驻村以来,田口村获得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优秀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市级六无模范村以及县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等荣誉。
为了整治村容村貌,凌球生带领村民一起用竹子自制围栏,十几天的时间,共修建了1700多米的新围栏。凌球生(右一)与农户黄应祥,在花生地里交流。基于北斗数据建立的全县农业机械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可以实时了解各片区农机分布情况,就近安排空闲机器完成作业任务。
测算不同天气条件下稻谷的水分含量,选择最合适的时间点制定收割计划科技+农业碰撞产生的新质生产力,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带来全新解法,为清流县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一股清流。北斗+农机,既保证了作业成果的清楚划分,更促进了作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夕阳西下,在清流县温郊乡,忙碌了一天的农机手阳伟华关上有些发烫的插秧机,拿出手机轻点几下,熟练地打开与农机绑定的小程序,查看自己今天的作业面积与轨迹记录。社员们进行服务,每亩地35元的提成中包括7元绩效。
在插秧机上加装侧深施肥装置,对秧苗进行均匀、定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与稻米品质。北斗指路 农耕不愁开了天眼的农机,能为山区县的传统农业生产带来哪些新变化?鑫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魏建森有着自己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作业流程,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对于不同的田地类型,服务经验丰富的机手有一套自己的作业模式,知道怎么把活儿干得又快又好。北斗+农机的出现,带来了新对策:北斗对于农机轨迹的记录,明确了不同时段的作业情况。记者了解到,在北斗系统的帮助下,目前交由联社进行全过程社会化服务的土地面积已有2.4万亩,进行部分托管的土地已有9.78万亩次,每年为全县提供优质服务作业面积24.8万亩次,累计服务农户19788户,年营业额达1522.5万元。而经验相对不足的机手,想要干出老把式的质量,免不了经历一番摸索尝试,这也是服务质量提升的一大难点所在。
在以往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服务质量高低更有赖于机手的经验深浅。确保效益 农户满意智慧农机的使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方法与高效管理,也为机手与农户带来了切实的便利与好处。天眼带来的改变,不仅是方法上的提升。一谷清流罐装精装米就是其中的明星产品。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为农户耕作带来便利,但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此前机手常各自为政,令农机使用效率打了折扣。如今的智慧农机,让机手的农耕生活变得有些不同。
机手陈志良与陈斌煌感触颇深。实现长足发展,立足智慧农耕展开新探索。
在接活之前,联社就可以为机手提供相应的作业建议,并且可以根据北斗的轨迹记录继续改进作业方法,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实现长足发展,延伸产业范围跳出旧模式。两人合开一台农机,如何区分每个人的工作成效,成了个大难题,仅靠两人各自的统计难免存在误差,联社也无法派专人进行统计监督。两人一合计,决定共同出资购入机器,先加入服务队伍后再做打算。如何进一步延链强链,成为联社追寻的新目标。蓝德寿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罐装米,神情颇为自豪,自家社员种出的粮食,质量肯定有保证,家乡优质的农产品值得被更多人看见,这就是我们发展的底气。
以前自己单干的时候,找到的活有限,在路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在他们如愿买下农机,加入联社后,问题却也随之而来。
魏建森说,我们过硬的作业质量赢得百姓们的口碑,也因此收获了更多的订单。作为一名有着十来年经验的老机手,种粮大户陈斌煌勤劳肯干,常常追着活儿跑。
看看这片稻田,割得多整齐。开机上班,关机下班,不仅自动记录作业全过程,还能通过后台系统就近派活。
有图有真相的评价标准让社员们信服,也激励他们干得更多,做得更好。北斗+农机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测试的平台。彼时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兴未艾,可一台动辄十几万元的农机购机费用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联社早已先人一步:为农机配套智能驾驶系统,活用天眼开展无人农耕新试验。
(本报记者 方炜杭 罗昱伦 通讯员 吴火招 杨颖)。延链强链 打响品牌北斗的助力,让承包耕种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升。
谁能拿满绩效曾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一亩亩地现场走访验收效率太低,不严格验收又无法做到公平分配农机上的天眼让问题得以解决。我们的精装米通过注入氮气进行保鲜,一年内任何时间开启都能品尝到最佳口感。
北斗的加入,让农机的使用和安排变得更加合理,作业面积也得以扩大。为粮食生产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守住大家的粮袋子,是我们的初衷。
在现有基础上对产业链进行延伸补充,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探索新可能,这是魏建森的发展理念延伸阅读据考证,郑成功是永安青水乡三房村兴贤坊开基祖郑章的第二十一代孙。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1646年4-6月间,郑成功来到尤溪县四十一都兴贤坊(也就是现在永安市青水乡三房村),整训其生平统领的第一支军事力量,并遵从隆武帝旨意,把清水池的清字三点水去掉,青水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郑成功反清复明的事业虽然失败了,但郑孔泰、胡宗周、林丘五等十八好汉追随郑国姓反顺治公的故事,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将敬祖节融合到民俗节来,就是为了传承郑成功的忠孝传家,诗书处世之道。如何打造好郑成功祖地文化品牌,主动融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对畲乡文旅事业的发展很有意义。
据悉,此次活动是青水畲族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具体举措之一,既是在郑成功诞辰400周年之际深度缅怀这位民族英雄,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一次传承弘扬,旨在深化两岸对郑成功文化的了解,探索成功文化成功精神,打造两岸对话平台,聚焦海峡两岸交流,共谱两岸成功缘。当天下午,籽籽同心 共话成功两岸一家亲融合发展交流活动在大腔戏剧院拉开帷幕,交流会上,青水畲族乡领导班子成员,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俞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原馆长杨彦杰、厦大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邓孔昭、台胞代表吴序侬、永安市兴贤坊理事会会长郑战友各自发表了以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在互动环节中,两岸同胞共谈、共学郑成功精神,分享与郑成功有关的故事和心得体会。
几百年来,青水乡的大部分姓氏和福建及台湾的许多地方一样,不在传统的清明节这一天祭祖,而以古早三月三,祭轩辕的日子为祭祖日,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敬祖节。海峡网4月14日讯(海峡网记者叶卢苗艺通讯员 戴安琪)4月13日,时值永安青水畲族乡第七届三月三文化节活动开展的第三日,上午10时许,一座郑成功金身塑像在人群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穿过青水乡集市,一路上,战鼓咚咚,战旗飘飘,武师舞着黑狮开道,甚是威武。